比格犬劳动饮酒叹息

在战乱时刻遵守伦理的代价

最近在读郑麒来《中国古代的食人、人吃人行为透视》。

这本书其实很短很无聊,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微博转发链看见有人分享下载链接,本着“有免费资源不看是傻子”的心态收藏的,又想起高中时看的张冉写的《大灾之年》里提到过唐时张巡守城的食人惨象,于是决定翻翻看。很标准的论文式结构,因为食人行为其实比较稀有,并不至于构成一种很强的传统,材料多是拼拼凑凑,少有阐释新见,不过一本凑活的留学生论文。唯一大概与理论沾边的可能是把食人行为分成了求生性食人和习得性食人,唯一的所学大概是知道了食人除了cannibalism还有anthropophagism这个词。

里面也提到了张巡与许远死守睢(音虽)阳的案例,所书不多,除了给我确认了下史料细节无甚价值。(随手谷歌竟然发现张巡是蒲州河东人…)

但有处细节颇具真实感,891年、902年、906年扬州因战争食物短缺,发生食人行为,史书记载人肉和狗肉在市场上的售价分别为100钱和500钱一斤。狗肉贵于人肉,一是可能人肉供应量更多,经济因素所致,二是一个残忍的伦理抉择:想不食同类,就要付出五倍的金钱。

在那样的情况下用理性人的假设去推断人肉供应更多并不那么足信服,而后者正是一千多年前人类面对人造的困境不得不面对的伦理抉择——要不要食用同类?即使是进入农业时代几千年,人类还是有时被推入这样的境地,令人唏嘘。

食人行为并没有多到成为一种强烈的传统,也许宋代除外:宋时记录的因尽孝而主动向父母公婆献肉的案例数量是前代的总和还多。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很难不把它解释做是封建道德对人的压迫,我的确也大体上这么认为,但依然不能忽略在既定的道德框架下用极端尽孝行为改变命运者的自主性,而一味斥其为痴愚,身在迷局外的人是没有资格指指点点的。

除开道德传统外,以人肉做美食的隐秘传统似乎也有一丝痕迹,但到底是写实还是想象出的神话我们不得而知。宋时的庄绰在《鸡肋编》中写及当时对不同种类人肉的隐语:儿童肉是“和骨烂”,年轻貌美女子的肉是“不羡羊”,老而瘦的男子是“饶把火”,而“两脚羊”则是对所有人肉的通称。把这看作一种从家畜肉上照搬过来的想象似乎也无不可,毕竟肯定没吃过人肉的@局部气候也会在假装正经的微博小视频里说:

肉显红色是因为肌红蛋白,肌红蛋白越多肉越鲜嫩。人肉的肌红蛋白含量最高,所以人肉最好吃哦!

#旧档